
HASHKFK
OD体育官方网站(OD SPORTS)全球赔率最高在线投注平台(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江南制造局创办于1865年6月,历经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迄今已有156年历史,创造了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无数个“第一”,素有“中国第一厂”称号。江南制造局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厂址变迁,第一次是1867年从上海的虹口迁往高昌庙地区,第二次是2008年为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整体搬迁至长兴岛。期间还有1905年的局坞分家,对江南制造局的格局影响比较大,局坞分家后,军火业务归江南制造局,辛亥革命后改称“上海制造局”,1917年又改名为“上海兵工厂”,一直维持到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大部分机器搬迁至杭州;船坞部分归海军部领导,改名“江南船坞”,后改名“江南造船所”,也就是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江南制造局的第二次大规模扩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赶造美国订购的军舰而进行的。无论场地面积、机器设备、船坞码头、厂用房屋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量的基本建设。造船场地扩大了三分之一,在原有船台之外,新建了大船台4座,每座打桩基地长396呎,宽36呎,桩深20呎,可处置500呎长的万吨船舰。为了扩大造船场地,曾几次向兵工厂商量出让地基。此外,还花费22000余元,陆续购买了周围的民地共61亩余,面积又比局坞分家初期扩大了一倍以上。并于1918年添建新厂一所,与旧厂相衔接,陆续添置各种新式车床、刨床、钻床、钳床、马达风力机等76台,并将原有的蒸汽动力机全部改用电动机,添置马达4部,总马力达425匹,电力由华商电气公司供应。对船坞和码头等设备也大加改善,此外,还新建了大库栈、办公楼、洋餐楼各一所。全所场地面积,一再扩展,厂房及机器设备,大量添置,生产工人从原来3000余人,猛增至7000-8000人。
1927-1937年间,为适应造修海军舰艇的需要,江南造船所又进行了局部扩建,业务范围也有所增加。1930年冬,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首先将海军轮电工作所归并入江南造船所,以加强军舰电讯设备等的装配工程。1931年1月,海军部又将福建马尾船政局的制造飞机处归并于江南造船所,在该所的西侧着手建筑厂房,添购机器,专门研究制造飞机。至此,江南造船所不仅为海军造修舰艇,并且还为海军制造水上教练机和侦察机。1931年曾制成“江鹤”、“江凤”两架侦察机,1932年制成摩斯式“江鹢”、“江鹚”两架教练机,并于1933年为“宁海”军舰制造军用侦察机一架。后来抗战爆发,飞机处内迁,改属航空委员会,同江南造船所脱离关系。另一个主要工程是添辟第三号船坞,1933年动工,至1936年4月全部落成,长度达647呎,阔100呎,深26呎,为江南造船所最大的船坞,也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船坞,可容纳1-2万吨的巨大船舰进坞修理。此外,还扩充了打铜厂,添建海军码头一座。
1960年初,美国第一代远洋测量船“阿诺德将军”号和“巷圣堡将军号”,以及前苏联的“加加林”号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那时,航天测量船的建造,成为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象征。1965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常委会议,提出并研究了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建议。1967年7月18日,建设远洋综合测量船队的实施方案“718工程”确立,工程很快获得了和的同意。该船得名于手书、所创的七律诗《远望》。1970年12月25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会议上,专门研究了该船的船名问题。经过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一艘为“北海”号,另一艘为“东海”号。时隔不久,发现那两个名字均与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船重名,必须重新命名。船重名是犯大忌的事情,万一船舶遇险,将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于是,海军专家建议用“大西洋”号和“太平洋”号,以表明中华民族建立强大海军的决心,但是,有人认为或多或少有点大海军主义,建议没有被采纳。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提出借用诗词,命名为“五洋”号和“九天”号,代表中华民族可上天揽月,测控导弹卫星、飞船;可下五洋捉鳖,跟踪海底潜艇发射的潜地导弹。按理说该名字寓意已经非常深刻,但是也没有被采纳。最后,国防科委副主任聂力提出用写给的诗词“远望”来命名。该名字寓意作为领导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既要承前启后,也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于是,船名就诞生了。
1977年8月31日,远望1号测量船正式下水。远望1号测量船的任务是担负远程火箭全程飞行试验的再入段测量;担负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出水至落点的全程试验;担负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跟踪、观测、遥测和遥控,并作为长江下游的活动观测站。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该船上设备空前齐全,装备了船舶、导航定位、测量控制、通信、气象、打捞救生六大系统。船上配备有C-和S-波段单脉冲跟踪雷达、激光测距经纬仪和跟踪系统、测速系统和舰载计算机去跟踪并控制宇宙飞船。它们使用组合惯性、卫星和星形用于精确导航和定位。通信包括HF、ULF、UHF和SATCOM,采用保密电话,传真和数据链形式。船上也被装备多种天气预报设备包括气象雷达、探测器和气象气球,气象卫星图像接收终端机。
1984年,该船对中国第一颗同步通讯卫星全程进行跟踪测量。1988年,“远望1号”以完成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测量任务为标志,攻克了运载火箭再入段和落点测量精度难关,测量精度比以前提高5倍,实现海上航天测量从水面到水下的跨越。1990年4月,该船联合2号成功运用四元素定轨法,完成了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测量任务,美方称是他们经营卫星业务以来得到初轨预报精度最高的一次,实现了中国海上航天测量从国内卫星到国外卫星的跨越。1997年,该船在海上对卫星进行了596分钟跟踪测控,连续完成了“东方红3号”、“风云2号”卫星海上测控任务,在中国国内首次单船成功对“风云2号”卫星进行姿态和章动联合控制,实现了由海上测量到海上测控的跨越,在世界上开创了在远洋测量船上遥控卫星的先例。
1999年11月,远望1号测量船会同2号、3号、4号船同时布阵三大洋,拉开天网揽神舟,对“神舟1号”飞船成功实施太阳帆板展开、变轨、制动返回等一系列测控任务,实现了从海上卫星测控到载人航天测控的跨越。2003年10月16日,该船携三艘远望号测控船横扫三大洋,成功“牵引”航天英雄杨利伟凯旋归来。2005年10月,该船在某任务海域克服恶劣环境,成功完成神舟6号的测量任务。2007年,该船克服船舶老、航线新、任务重等困难,辗转印度洋、太平洋,连续出航88天,安全航行2万余海里,先后圆满完成了北斗二号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鑫诺三号卫星的海上测控任务,创造了单次出航作业时间最长、航行距离最远、执行任务最多的历史记录,为远望号船队后续任务积累了宝贵的航海经验。2008年9月,该船会同“远望6号”前往太平洋执行任务。圆满完成神舟七号飞船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海上测控任务后,于2010年11月12日安全返回。
1978年至2010年的32年间,该船先后44次远征大洋,安全航行2600多天、44万海里,圆满完成远程运载火箭、气象卫星、载人飞船等57次国家级重大科研试验任务,享有“海上科学城”的美誉,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荣获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3次,并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称号。在圆满完成32年的海上科研任务后,该船正式退役。2011年11月26日15时许,该船成功驶入上海江南造船厂原址2号船坞。2010年10月22日,该船被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赠予江南造船(集团)公司。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进一步弘扬中国的军工文化、国防文化和海洋文化,中船集团公司、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将进一步借鉴成功参加2010上海世博会的经验,将中国船舶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和江南原址2号坞及远望1号测量船打造成三位一体的展示平台,使江南原址成为集当代造船与军工、船舶与海洋乃至航天与航海等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博览圣地。
“海洋石油981”号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由中船集团第七○八研究所设计,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 863项目之一。“海洋石油981”建造团队的员工平均年龄不足28岁,骨干管理力量平均年龄不足35岁,60%左右的员工是2006年以后毕业的大中专生。他们与韩国现代和三星船厂的海工队伍平均年龄相比,每个岗位的年龄都有着10岁左右的差距。年龄的差距意味着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但在困难面前,管理层始终注重发挥团队集体智慧,激发每个参建人员的创新潜能和工作激情,鼓励大家迎难而上,脚踏实地地打好每一个攻坚战。从2007年10月18日项目建造合同正式签订,到2011年12月2日正式交付。四年多来,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后面无不凝结着参建造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海洋石油981”在船厂建造期间,每20万工时的损失工时事故率仅为0.17,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0.4的标准。
2003年两会期间,刘庆柱等4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提案强调“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工业史和科技史。”“厂区内至今保存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初创时期的建筑,建于1872年的船坞,建于1931年的指挥楼和飞机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厂房以及改革开放后新建的工业建筑等。在调查江南造船厂工业遗产的过程中,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对江南造船厂的辉煌历史充满自豪。”“由于江南造船厂的工业、仓库设施位于世博会的核心区域,世博会的一些设施将利用现有历史建筑和工业建筑进行改建。于是,江南造船厂旧址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遗产,其保护问题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告诉发展的今天,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妥善处理好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互动与和谐共存,成为摆在城市和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提案建议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整体保护江南造船厂工业遗产;加强对江南造船厂工业遗产的工业考古研究和文献档案研究,制定总体保护规划,对江南造船厂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工业遗产进行整体、系统的保护,真实、全面地保存江南造船厂工业遗产的历史信息及突出价值,尽快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着手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和大型工业遗址公园,突出江南造船厂工业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将其建设成为世界水平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5月《现代城市研究》杂志上首先发表了深圳大学研究生唐修俊呼吁保护和利用江南造船厂工业建筑的文章,后来又发表了刘会远教授同样主题的六篇文章,从学者的角度为江南造船厂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对策、引起舆论的关注。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指出,位于浦西的世博会选址规划控制区域内大约有十余家工厂企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世博会场馆建设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船坞和构筑物应该得到有效保护并改造成船舶工业博物馆、商业博物馆和能源博物馆等。
专家团队所提出的调研方案,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较多体现,规划文件指出有25万平米的工业厂房被保护、保留或改造,占原工业建筑总量的近五分之一。除建筑物外,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特色的船坞、船台等构筑物列为保护利用的对象,根据对工业遗产历史、科技、文化价值,以及建筑物已公布的保护身份,分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保留历史建筑、改造利用建筑三大类分别进行控制管理。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指法定保护建筑,同时也是永久保留建筑。保留历史建筑指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建筑装饰、人文历史等有明显特色的历史建筑(建于1949年前),也属于永久保留建筑。改造利用建筑指建筑风貌一般,但建筑结构与形式方面符合世博会期间对于会展空间或配套服务设施需求,尚具有较大使用价值的建筑,会后视建筑使用和地块后续开发的情况,可继续保留,也可拆除。
历史馆展示自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建立至1949年上海解放时期江南造船的军事工业、造船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入口处正前方的第一件展品是李鸿章照片,以及1865年他上报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奏折,拉开江南造船140多年的历史序幕。随着历史的变迁,江南造船的名字经历了八次更名,直至今天的江南造船集团。展厅中央,陈列着188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中国最早的阿姆斯特朗后膛钢炮和江南造船厂创造的数十个国内第一的照片。如:第一台车床,第一批后膛枪,第一炉钢、第一台钢炮和中国最早的无烟火药等。照片还展示了江南造船所应用电焊分段制造船体,建成的“民铎”号川江客货轮,标志着我国焊接技术的一大突破。从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中,看到的不仅是江南造船厂的成长,更是我国船舶技术进步的缩影和实力的提升。
军船馆展示了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生产的多种军事,科研产品以及老军工企业为国家的国防工业做出的贡献。该馆引人注目的是,1955年开工建造的第一种中型常规动力潜艇“03”型潜艇的照片,揭开了我国潜艇建造的历史;1956年1月10日,毛主席亲自视察了建造工地,这也是毛主席唯一视察过的一艘潜艇。观众还可以进入潜艇指挥舱的模型,尝试操作一下,体验一番指挥潜艇的感觉。在这个模型的右边展示着2002年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海示意电子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江南造船厂建造的“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历时4个多月,航行33,000余海里的路线大洲,环绕地球一周,先后对新加坡、埃及、土耳其、乌克兰、希腊、葡萄牙、巴西等10个国家和港口进行了友好访问,创造了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时间最长,航程最远,访问国家最多的纪录。
重工馆展现了江南对上海和全国重点工程的贡献,体现了企业在非船舶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在这个馆,观众可以看到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模型。1958年5月,我国机械工业先驱沈鸿上书毛主席,建议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万吨水压机,以改变大锻件依靠进口中央批准后,江南造船厂担起了设计制造重任,经过半年的努力,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诞生了。这1.2万吨水压机,高23.65米,工作液体压力达到350个大气压,能锻造250吨重的钢锭,是重型机器制造工业的关键设备。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巨人”依然屹立在上海重型机器厂,服役至今。绕过水压机,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东风号”的模型。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柴油机远洋货轮,经过江南人7年努力,于1960年4月15日下水,全船总长161.4米,载重量11,642吨,每小时航速17.3海里,能在海上连续航行40昼夜,远航至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1925年5月15日,日本纱厂资本家工人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引起了全上海工人、学生和广大民众的极大愤怒。杨培生被大家推选为工人代表,带领祥生铁厂、和丰铁厂数百名工人,去南京路参加,目睹了英帝国主义制造的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为动员更多工人开展斗争,他到招商局内河机厂、日华纱厂、英美烟厂、和丰铁厂等发动工人参加反帝罢工。为更好地组织工人开展斗争,在党的领导下,杨培生等组建了祥生铁厂工会,工人们推选他为工会会长。6月11日,在工会的组织下,杨培生带领祥生铁厂1000多名工人,加入了全市20万人的队伍。9月10日下午,在支持下,上海总工会召集英商工厂工人代表开会,商议了复工条件。按照会议精神,杨培生等代表工会与该厂总大班进行多次谈判,终于使厂方答应了工人提出的复工条件,罢工斗争取得胜利。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反动派勾结帝国主义,加紧反革命政变阴谋。4月11日,在反动派一面指使大流氓杜月笙以邀请汪寿华赴宴为名,将其绑架杀害,一面袭击工人纠察队。第二天,发动了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面对,杨培生到南市工人纠察队沪南总部坐镇指挥,与反动派开展坚决的斗争。当晚他接到党组织通知,才匆匆去武汉,作为上海代表出席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汪寿华遇害后,杨培生代理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坚持领导上海工人运动。1927年6月29日,因叛徒出卖杨培生遭特务被捕。在狱中,他表现了人威武不屈、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和英雄气概。7月1日被反动派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5岁。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将杨培生烈士遗骨移葬到川沙县烈士墓,让后人永远纪念他为上海工人运动作出的贡献。
1949年初,人民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南京、上海地区的解放已是时日问题。政权不甘心失败的命运,加紧了在其统治地区的残酷,并开始向台湾抢运物资,准备破坏上海、南京、重庆等中心城市的市政设施和重要的工厂学校,妄图将一个烂摊子留给新生的人民政权。此时,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开展以“反搬迁、反破坏”为核心的护厂、护校斗争,迫在眉睫。2月上旬,上海市委将全市地下党组织按地区划分成沪东、沪西、沪南、沪北、沪中、新静长(新成、静安、长宁)、北郊、徐龙(徐汇、龙华)、浦东九个地区委员会。全市公用事业和市政等生产部门,另行成立市政工作委员会(包括电灯、自来水、煤气公司)、交通工作委员会(包括电车、公共汽车公司),加上原有的文化工作委员会、警察工作委员会和新成立的妇女工作委员会,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所有各区委和市政工委、交通工委、警委、妇委由市委委员分工联系,统一领导本地区各条线的党组织和群众工作。
当时,反动派把搬迁、破坏的重点放在军事工厂、官僚资本和重要的民族工业企业。江南造船所是海军部直属兵工企业,反动军警用武力胁迫工人拆卸机器设备运往台湾。但是,工人们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精密机器拆散隐藏起来,而将那些残破报废的设备、工具甚至废铁、石块装进木箱,贴上“贵重机器,小心轻放”字样,蒙混过关,送上运输船只,暗里把储存的铆钉风枪、风钻、自动电焊机、风割刀、风表、电表、银焊片、银焊条和仪表等贵重的机器以及工具、材料藏匿起来。轮机厂的工人为了保存一批车床,故意将敌人急着赶修的紧急军事生产任务,放在这批车床上慢慢地加工,拖住了敌人的手脚。仓库工人利用敌人的贪婪和无知,故意先把专门储存美国剩余物资的26号仓库打开,把里面储藏的大量玻璃绒、玻璃布让敌人过目,敌人看到这些五光十色的美国货,当作贵重物品连连催着装箱。电气厂工人把已经被海军陆战队运到码头上准备上船的贵重仪表设备,通过搬运工人的协助,巧妙地调换下来,保存在废物堆里。当敌人最后准备封厂炸厂之际,工人们机智地将在炸药旁边油桶里的汽油换成了自来水。工人们还利用放水养坞的机会,尽量将船坞注满水,迫使敌人无法安放炸药。解放前夕,反动派在江南造船所的主要厂房、机器间、机器和船坞的闸门上装上炸药,爆炸声震数里,大火彻夜燃烧,尽管厂房受损严重,而至关重要的车间、船坞和机器设备基本完好,尤其是2.6万余张技术图纸也在工人们的保护下安全地留存了下来。当江南造船所人民保安队接到帮助9兵团20军59师浦东作战的任务后,仅用两个小时就突击修复了三艘拖轮,把几千名战士运载过江,以肃清浦东残敌。
1949年5月23日,一批溃败下来的军队占领了沪东英联船厂。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该厂人民保安队员一面严密监视敌人动向,一面以帮烧饭、聊家常等方式主动接近敌军,伺机分化瓦解敌人。5月25日,苏州河南岸解放,保安队员找敌连长谈话,宣传“约法八章”等政策,敦促他们放下武器。当连长、副连长表示愿意弃暗投明后,保安队员又动员他们去说服敌团长,争取附近几个厂的敌军一起投诚,以立功赎罪。经过强大的政治攻势,5月27日早晨,英联船厂东大门大楼上升起了红旗,驻守在临近几个厂的青年军202师606团2500人在团长率领下集中在英联船厂,向人民保安队缴械投降。当天上午,来到后,保安队员又协助部队代表一起看管俘虏。直到5月31日,连同三卡车武器、23匹战马一起移交给市军管会。